有人质疑六十四卦是否全由六根爻构成。翻开《周易》原文,每个卦象下方都明确标注着六根爻辞。从乾卦“初九”到未济卦“上九”,无一例外。但民间总流传着“五爻卦”“七爻卦”的说法,这就怪了。其实这些说法混淆了主卦与变卦的概念——主卦必为六爻,变卦则是占卜过程中产生的衍生形态。
六这个数字在河图洛书中对应老阴之数。六根爻象征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两面,叠加起来正好是六层时空结构。要是少一爻,地数不全;多一爻,天数溢出。殷商龟甲上就刻着六爻组成的卦象,比《周易》成书还早几百年。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,卦象排列照样是六个符号。
有本《连山易》残卷记载过四爻卦?可惜竹简碳化严重,学界至今没定论。但现存所有完整古籍里,六爻结构雷打不动。宋代邵雍搞的先天卦序,明代来知德的错综卦图,都建立在六爻基础上。要是真存在非六爻卦,整个易学体系早该出现逻辑漏洞。
见过有人把互卦当主卦。比如从六爻里取中间四爻组成新卦,误以为是独立卦象。还有搞纳甲占法的,把六爻对应十二地支,产生爻位重复使用的错觉。更别说民间那些半吊子算命先生,自己编排出五爻卦来唬人。这些操作就像把摩天大楼的某层单独截取,硬说它是平房。
战国竹简里倒是有三爻符号,但那是单独使用的单卦。三爻成卦,六爻成象,这是基本规则。好比单个字母和完整单词的区别。真要较真,只能说六十四卦的构成单元是三爻卦,但完整呈现必定是六爻卦。
焦氏易林搞出4096种变卦,每卦仍由六爻变化而来。京房八宫卦把六十四卦分八组,每组七变,变的还是爻位阴阳。梅花易数玩的是先天数起卦,最后还得凑满六爻才能解卦。就连失传的归藏易,根据王家台秦简复原,卦辞照样对应六根爻。
所谓“五爻卦”大概率是抄写错误。马王堆帛书《周易》与今本有十七处爻辞差异,可爻数完全一致。敦煌卷子里的占卜文书,残缺卦象旁必定标注“缺某爻”。古人比我们更清楚:六爻就是铁律,少一根都不成立。
下次看见非六爻卦,先检查是不是变卦、互卦或者错简。卦爻系统就像老式机械钟表,少个齿轮就停摆。六十四卦能在三千年里保持稳定,六爻结构功不可没。那些声称发现五爻古卦的,多半是把零件当整机了。